一万小时定律 (1000小时定律是什么呢?)

同城网 百科全书 2023-02-04 18:04:53 105 0

一万小时定律 (1000小时定律是什么呢?)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指的是一个人无论想要从外行变成专业,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花一万小时。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在书中他写到:“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格拉德威尔的这个理论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花这一万小时,有没有毅力坚持这一万小时,大家都比较认可这个理论。

10000 小时对训练一个人的技能,甚至对做出一款好的产品,都是必要的。没有这个保障,一切免谈。亚马逊在硅谷的负责人谈起 10000 小时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任何好的产品都需要花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打磨,花的功夫不够,得到的就是粗制滥造的水货。在产品开发中,常常以人年或者人月来计算工作量,比如投入 5 个人做 3 年,就被称为 15 人年的工作量。他也不知道打磨一款好的产品具体需要多少人员和人年,我们权且还以累计 10000 小时衡量。在他看来,一些小公司之所以能够做出好产品,是因为聚焦+加班。聚焦使得产品得到的人力较多,加班使得它提前积累到 10000 小时的门槛。大公司有时不聚焦,也不加班,产品磨到 10000 小时花的周期就长,很多机会就失去了。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田坛飞人刘翔,我们只看见他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一骑绝尘,可是为了他在赛场上的10多秒的辉煌,他从7岁开始至今已苦练了19年,不知跑了几个一万小时,汗水流了几吨,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才换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才能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

但若是有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在一个领域做够 10000 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四个误区,他们把 10000 小时的精进过程想歪了。

误区一:简单的工作重复 10000 小时。

有些人的 10000 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如果在中学学习数学,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当然不会有中学生这么做的。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却犯这个错误。比如在某项工作上做了三年以上,认为已经能够轻松应对,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复。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

这一类人和前面讲得正相反,他们好高骛远,他们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虚心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岂不知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因此这些人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 10000 小时,但是不见效果。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林黛玉很有内涵和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致命的弱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当然外界也排斥她)。我们知道一个概念内涵越来越宽,外延就越来越窄。你如果泛泛地说“桌子”这个概念,它包括非常多的家具,但是如果你说“法国洛可可宫廷式的核桃木贴面桌子”,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几件了。

林黛玉就是这样,她越是精进,到后来贾府里只有贾宝玉能够懂她。我们很多人做事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来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

10000 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

希腊科学体系和东方工匠式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发明发现是可以叠加的,你给几何学贡献了一个新的定理,几何学就扩大一圈。而后者不成体系,是零碎的知识点(甚至只是经验点),每一个新的改进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来就失传了,以后的人又要从头开始。

如何让一万小时定律发挥作用呢?

第一,愿景-目标-道路。

既然我们练习10000小时是为了提高,精进,不是简单的重复,就需要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愿景。

对于一个大问题,要知道如何分解,这里面每一项都是一个阶段性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有道路,这就是战术,也就是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

第二,凡事做记录。

凡事做记录就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做任何职业工作的人,比如工程师,会计师,律师,都会遇到一些难题,解决了这些难题,我们就进步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以为自己能记住,但实际上很快忘了。因此,第二次,第三次,遇到同一个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或者花了很多时间来解决。

做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进步得会更快。相比之下,欧美人比较喜欢记录,他们发明一个东西,当时是如何做实验的,今天依然能找到记录。这样经验也容易积累和传承。相反,在中国,失传是个非常常见的词,以至于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发明。

第三,不断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就是我们习惯性的做事方法及应对方法,我们在舒适区是不会有进步的。

补充:在格拉德威尔《异类》这本书中对于一个人做事成功除了一万小时定律外,还谈到了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的这几个条件,但我们要明白这些条件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没有一个是充分的,甚至加到一起也不充分。

我们不能迷信某个单一的条件就可以让我们更成功,例如一万小时定律。

我们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某个单一的条件对我们的成功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一万小时定律。

做事的态度还是“尽人事听天命”吧,在某个领域深耕一万小时是我们可以有能力选择并做到的事情,那还是值得尝试一下。

1000小时定律是什么呢?

1000小时定律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小时。一千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千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千小时定律。

格拉德威尔经历

出生于英国汉普郡东南部小镇法汉姆。格拉德威尔曾说自己的母亲是其写作方面模仿的对象。六岁时,格拉德威尔一家搬至加拿大安大略湖的Elmira。11岁那年,父亲准许格拉德威尔在自己所工作的滑铁卢大学各个办公室里转悠,以此刺激他对阅读和图书馆的兴趣。

高中期间的格拉德威尔是个中长跑苗子,1978年,在安大略金斯顿举办了14年的安大略高中锦标赛上获得1500米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