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壮哉!—二战风云人物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
在二战风云人物的排行榜上,不写他肯定是不完整的;写他又不知如何着墨。因为是他在希特勒的反人类滔天恶行中,助肘为虐,推波助澜,无疑对盟国、对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犯下了弥天大罪。但单从纯军事和军人的角度讲,他是“深海狼王”,是他创造和运用的“群狼战术”,在二战中名噪一时,让盟军闻之胆寒。他是公认的军事奇才,或许他错生了国度,否则他一定是另一种彪炳千秋的人生。他就是二战期间德国的著名将领,德国总统、国防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悲哉,壮哉!
如果一个人在充满阳光的大道上,向着已经看得见的目标前行,哪怕再遥远,他也容易坚持,那是眼前的目标给他的动力和毅力;如果一个人在黑暗与迷茫中,在未知的世界里仍然坚定前行,那一定是他心中远大的理想为他坚定了决心与意志,卡尔·邓尼茨就是这样拥有远大理想的人。
1891年9月16日,卡尔·邓尼茨生于德国柏林近郊小镇格林瑙,1910年4月邓尼茨高中毕业后,便参加德国海军,任帝国舰队汉莎号巡洋舰见习水手;1912年秋任布雷斯劳巡洋舰海军候补军官。
即使是现在都不难想像,潜艇因生活环境恶劣、安全性差等固有的特点,通常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既神秘又恐惧,因而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到潜艇上工作,特别是早期的潜艇。但邓尼茨例外,他偏偏爱上了潜艇,志在深海建功。1916年10月,他志愿加入潜艇部队,并在一战中成为一名优秀的潜艇艇长,1918年10月在袭击了一只英国商船队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他开始研究新的潜艇战术,即“狼群战术”,1920年返回德国。
按战败时的协约规定,这时德国的舰艇已被协约国瓜分,或惨遭解体,德国海军已经名存实亡。经历了战争的惨烈和战俘的生活,面对奄奄一息的德国海军,很多人选择离开了部队。可邓尼茨却毅然决然地再次加入了海军,而且坚信:“我们不久就会有潜艇!”这在满目疮痍、一派凋零破败景象的当时,有此行为和信念,已是非常之举,其骨子里透出的职业军人特有的坚毅、勇气,甚至天生的杀气不言自现。回到海军后,邓尼茨继续倾心尽力研究潜艇战术,训练潜艇人员,致力复苏德国潜艇力量。
二战开始后,他运用他发明的“狼群战术”,仅1939年9月—1943年5月,被德军潜艇击沉的
盟军舰船就达2491艘,总吨位为12727910吨,可谓战绩辉煌。
奇袭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与胆识,需要“最为大胆与强烈的进取心”。这既是邓尼茨的一贯追求,也是他一贯的指挥艺术与风格,更是形成他“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指挥艺术最高成就的重要因素。奇袭斯卡帕湾就是他这种指挥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作。
斯卡帕湾是英国海军本土舰队最重要的锚地,英军防守十分严密,在斯卡帕湾的7个入口中,有6个设有重兵把守,并密布防潜网和水雷;第7个入口则非常狭窄,水流湍急,且一战时在关键航道沉有3条旧船,基本难以通航。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企图突破斯卡帕湾的尝试都将是徒劳的,是九死一生。但邓尼茨却偏偏不放下这一念头,一直设想让一艘潜艇突入斯卡帕湾给英军以沉重一击。
经过缜密的筹划,他亲自挑选了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艇长普里恩上尉和他的U-47号艇执行这一任务。这是一个在当时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方案,但邓尼茨不仅想了,而且坚决地施行。普里恩上尉和他的U-47号艇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克服了种种困难,在 1939年的10月8日离开德国的基尔港,于10月14日午夜0时27分奇迹般地驶进了斯卡帕湾,并将停泊在港湾的排水量为29000吨的英国皇家海军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击沉,致使舰上包括英国皇家海军第二战列舰分舰队司令布拉格若夫少将在内的24名军官和809名水兵丧生。10月17日上午11时,U-47顺利返回德国威廉港。
当天下午,全体艇员乘飞机飞往柏林,受到希特勒的亲自接见并共进晚餐。此次行动为德国海军赢得了荣誉,在世界海军作战史上也堪称典范,被希特勒称为:“德国海军潜艇部队作战 历史 上最为引以为豪的战绩。”这无疑是邓尼茨指挥艺术的胜利,是他“最为大胆与强烈的进取心”的一次生动而成功的实践。
准备打仗、打胜仗是军人的责任与追求,思战谋战、研战练战则是指挥员的天职,更是一名指挥员成长为高级将领的必备素养和品质。只有敢打仗并勇于和能够打胜仗的人,才佩戴上那金光闪闪的将星。从这个标准来衡量,邓尼茨是无愧的、合格的,他从入伍那天起就是一名优秀的军人。
一战中他被英军俘虏,监狱的生活不仅没有让他绝望、悲观,反而使他静下心来思考完善他的潜艇战,经过近10个多月的苦思冥想,他形成了“狼群战术”——这个被后来证明十分有效的作战概念。出狱后,他回到部队继续丰富和实践他的想法。1935年7月,邓尼茨被任命为仅有3艘作战潜艇的韦迪根潜艇作战支队支队长。尽管力量如此弱小,但却成了他的大舞台、大天地,在上级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他很快提出了一整套的训练方案并付之实施。这些训练严格地按实战要求,在各种气象环境和广阔的海域进行,邓尼茨和另一名参加过战斗的教官,在海上从一艘潜艇登上另一艘潜艇,亲自为艇员们讲授攻击战术和操艇技巧,使艇员们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激励,有力地推动了潜艇支队的建设,邓尼茨本人也得到了迅速成长。
韦迪根潜艇支队第一年训练结束后,1936年秋邓尼茨担任了潜艇部队司令。这使他如鱼得水,得以施展实践他倾尽心力研究的潜艇战成果——“狼群战术”,也可在更大的舞台上宣传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直至1939年9月二战爆发,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经过无数次的演练逐步成熟。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海军惟潜艇屡建奇功,战绩赫赫,应该说这首先得益于潜艇部队长期近于苛刻的、方法正确的实战训练,而邓尼茨功不可没。
看得远、想得前,即战略眼光与前瞻思维贯穿于邓尼茨整个军事生涯,形成了他军旅人生的一道独特风景,也为他黯淡悲催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冷峻而光鲜的色彩。纵观邓尼茨的一生,应该说他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的人,有很多事情都为此做了说明。
早在1937年,邓尼茨就敏锐地注意到,虽然英德两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但英国绝不会对德国的强大无动于衷,不久一定会爆发战争,必须未雨绸缪。因此,他一边迫不及待地再三向上级请求加速潜艇部队的建设,一边开始高强度的潜艇训练,并把训练安排在他设想的未来战场的公海上。
1939年6月邓尼茨请求海军司令向希特勒报告,他和他的军官们担心不久可能会和英国发生战争,而一旦发生战争,潜艇将担负重要责任。7月22日,海军司令传达了希特勒的答复,他将设法决不同英国发生战争。尽管如此,邓尼茨的担心仍然没有消除。在总司令讲话后,他告诫他的军官们:“有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无论何时爆发战争,英国一定站在敌人一边,对此你们思想上要有所准备。”9月4日,即在英国对德国宣战的次日,他对他的下属军官们说:“你们要十分认真地对待这场战争!你们要清醒地看到,战争将是长期的,可能要持续7年,如果战争以打成平局告终,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邓尼茨的清醒和冷静不仅表现在二战爆发的初期,即使在1940年夏天德国完胜法国,举国沉浸在胜利的狂热之中,普遍认为英德战争也会马上结束时,他仍然保持着十分清醒的头脑,认为对英国的战争还将持续下去,要求所属人员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不幸而言中,后来 历史 的发展毫无二致地证明了邓尼茨判断的准确性。
纵观邓尼茨从士兵到将军、元帅、总统的一生,就其成长历程来说,他还是具有典型的军人特质:正直、血性,也不乏军人内心深处特有的良知。他不是靠阿谀奉承,而是靠自己的本领、靠能力实绩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早在一战前,邓尼茨在布雷劳恩任年青的军官时,他所服役的军舰曾作为“护卫舰”护送皇帝到科孚岛休养。在这段时间里,他有很多的机会和皇室贵族接触,但他一直保持分寸,恪尽本分,从不刻意去巴结权贵,其人格反而得到了贵族们的尊重。他的这种人格保持了一生,也让他受益终生。
邓尼茨的“血性”突出表现在战斗中的绝决,在绝望中的坚持,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的挣扎。这贯穿于二战始终,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邓尼茨就十分清楚德国的潜艇兵力较之对手微弱到什么程度,但是人们看到了他始终以进攻的姿态坚持到了最后!为国家而战,他用坚定的信念与行动对军人的定义做了最好的诠释。应该说他是个比较纯粹的军人,有着军人内心深处特有的良知。在对待德国发生的臭名昭著的“水晶之夜”排犹事件的态度上,他自己坦承:“对于迫害犹太人的一些骚乱事件,我们这些军官们毅然表示反对。在1938年11月9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到我的上级——伯姆海军将军那里,并对他说,这种事件必将遭到主持正义的全体军官的一致反对。我请求他把这一意见转达给予海军总司令,使总司令就这次暴行向国家领导申诉时,肯定会像我所估计的那样得到前线的支持……”当时他还仅仅是一名海军潜艇部队的上校指挥官。
1942年1月,为了打击盟国的海运,希特勒曾提出要对沉船的幸运者也进行打击,这一想法刚一提出就受到邓尼茨和海军司令雷德尔的一起抵制。事后邓尼茨曾回忆说:“向沉船幸存者开火是一种有悖战争伦理的事情,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禁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他忠于元首,但又不惟命是从,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1943年2月26日,也就是在他刚就任海军总司令不久,他就对希特勒关于拆毁大型军舰的建议提出反对意见,让希特勒龙颜大怒……这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他出身潜艇军官,于公于私大家都认为他不会提出反对意见。但邓尼茨就是邓尼茨,他不会从一己之私利出发,也不会为自己的乌纱帽而去做违心的事。类似这样触怒龙颜的事还有多起,从中似乎多少可以让人窥见他的人格和内心的良知。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杰出人才尤其如此。国家兴则个人兴,国家衰则个人衰。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孕育出伟大的民族。国家的机遇,就是个人的机遇。国家偏离正常轨道,个人必然走上悲哀的命运。和平与进步永远是人类 社会 的主题,正义的力量最终会取得胜利。一个人只有投身于正义的事业,他才会拥有完美的人生。当然人生天定,一个人不能选择国家,但可以选择人生。假如邓尼茨不是从军从政,而是选择做一个技术人员,他可能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但 历史 没有假设,不管怎么说邓尼茨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海军将领。他充满悲剧的一生,悲哉,壮哉!
希特勒唯一指定的继承者,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海军元帅;他是“狼群战术”的创始人;他曾是希特勒的继承者;他就是德国著名军事家——卡尔·邓尼茨。
1891年9月16日,在柏林近郊的一个小镇,卡尔·邓尼茨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小邓尼茨还有一个哥哥,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小邓尼茨4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为了让小邓尼茨日后能有所建树,父亲对他严格要求。
1910年,19岁的邓尼茨加入了德意志帝国海军,并在不久后考入海军军校。毕业后邓尼茨被派到海拉号巡洋舰上服役担任海军见习军官。在此期间,邓尼茨因表现出色,于是第二年,便被任命为一艘巡洋舰海军代理少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邓尼茨被派往了前线,并参与到了对俄作战当中。1918年2月,担任潜艇艇长期间,表现优异,曾率队击沉5艘运输船,并因此而获得了一枚骑士十字勋章。同年10月,邓尼茨在指挥潜艇执行任务时,被护航舰重创。并在不久后被英军俘虏,直到1920年才重返德国。
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不能拥有潜艇,甚至海军人数都不能超过1500人。直到1935年签署英德海军协定后,德国才重新已能拥有了潜艇部队。
1935年10月,邓尼茨晋升为上校,并重新回到潜艇部队服役。邓尼茨自回国后便全身心投入潜艇战术研究。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战经验和自己的总结,邓尼茨独创了以多艘潜艇集结起来攻击敌军船队的“狼群战术”。但是,若要达到预计效果,至少需要300艘U型潜艇。为了将这种理论战术付诸实践,邓尼茨开始多方游说建设潜艇舰队。
1939年1月28日,邓尼茨晋升为海军准将和潜艇指挥官。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此时,邓尼茨负责指挥的潜艇部队只有57艘U型潜艇。远远低于邓尼茨所设想的实战预期。
不顾邓尼茨的劝阻,希特勒命令邓尼茨指挥潜艇舰队与英国舰队直接交手。结果可想而知,虽击沉了英军的几艘战舰,但邓尼茨这边也损失不少潜艇,严重拖延了狼群战术的进展速度。
1940年,邓尼茨指挥潜艇部队给英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仅7月到10月之间,就击沉了英军149万吨的物资。邓尼茨也因领导有方而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1941年12月,德国对美宣战,邓尼茨先发制人,指挥U型潜艇在美国东岸袭击过往船只。在战争初期,给美国造成了巨大损失。
1942年年底,随着U型潜艇的供应量不断增加,邓尼茨终于可以实施自己的“群狼战术”了,事实证明,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确实有效,总是能用微小的代价重创盟军的航运。导致英国的燃料和物资补给捉襟见肘。
由于邓尼茨指挥的U型潜艇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1943年1月,邓尼茨被任命为海军总指挥,并授予海军元帅军衔。
1943年,随着盟军船舰上配备了新式的雷达、反潜机和航空母舰,战局开始出现了扭转。虽然邓尼茨仍然对“狼群战术”信心满满,但是,效果已经大不如前,即便更换将帅指挥也效果甚微,最终,德军不得不放弃了狼群战术。
1945年4月,希特勒在柏林饮弹自尽。遵循他的遗言,任命邓尼茨接替他的位置,担任德意志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面对苏军兵临城下的局面,眼见和西方达成停战协议无望,为了减少民众的伤亡,邓尼茨安排了200万平民与30万士兵退至西方。
1945年5月,随着在柏林城破,邓尼茨等一众将领被英军俘虏。
1956年10月被释放回国。之后邓尼茨过起了平淡的隐居生活。直到1980年12月24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
纵观邓尼茨的一生,风云变幻而又充满传奇色彩。既经历过国防军最高统帅的无上荣耀,也体验过阶下囚的俘虏生活。抛开立场而言,他独到的战术思想和超前的军事理论,为世界军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