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华歆怎么死的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十二月,华歆病卒。
[img]褒贬不一的华歆
华歆是活跃在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的名人,华歆在 历史 上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品格高尚,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也有的人说他卑劣下作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三国志》中的华歆清正廉洁,勤政爱民,高瞻远瞩,所受评价颇高。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汉族。平原郡高唐县人(今山东省高唐县)。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重臣。
华歆的出身还不错,他的家乡是旧齐国著名的一个都市,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降,被奉为上宾。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御史大夫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钟繇为太尉,晋封博平侯。
董卓进京以后,华歆就请求董卓把他外放。在经过董卓的允许以后,华歆从武关出发,到了南阳。南阳是袁术的地盘,他一看到华歆来自己的地盘了,说什么也不让华歆离开了。华歆没有办法,就只好留下来辅佐袁术了。华歆以为袁术是真心邀请他当军师的,所以非常尽心尽力的辅佐他,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袁术只是为了他的名声才把他留下来的,并没有想要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华歆曾经被举荐做官,但是不久就称病辞职回家了。后来招纳希望华歆能够帮助他。华歆劝袁术出兵征讨,但袁术不听他的,华歆就决定抛弃袁术,另谋出路。又恰巧派人走访关东,于是就把华歆招揽去做官了。到了徐州以后,皇帝下令任命他为太守。在位期间,他一直本本分分做官,从来不欺诈百姓。而且他还建立了许多非常好的政策帮助人民生活稳定。百姓们都很感激他,甚至在刺史死后,所有的人都推选华歆为新刺史,但华歆觉得没有命令就上任不是作为一个臣子应该做的,就婉言拒绝了大家的好意。
在史书中记载,汉献帝的皇后伏氏曾经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她在信中不但控诉了曹操的残忍,而且竟然还打算让自己的父亲杀害曹操。结果曹操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常的生气,但是就命令华歆带着军队进宫逮捕伏皇后。华歆带兵来到皇宫以后,并没有发现伏皇后的身影,于是他就带着士兵拆房子、破坏墙壁,终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搜寻以后把伏皇后给抓了出来。他就把身份尊贵的伏皇后给毒死了,不仅如此,他还杀死了伏皇后的两个儿子,也就是皇子。
《三国志》记载,华歆是高唐人,当时的官吏喜欢抛头露面,耀武扬威地走在大街之上;而华歆却不这样,每天办完公事,就大门紧闭,坐在家中读书。当时的同郡名士陶丘洪认为自己的见识要高于华歆。当时有个叫王芬的想造反废掉汉灵帝,于是偷偷地与华歆、陶丘洪等商议。陶丘洪想参加谋反,而华歆竭力反对,最后陶丘洪听从华歆的意见从中退了出来。后来王芬事败,全族被株连。陶丘洪从此对华歆佩服得五体投地。
华歆的老师叫做陈球,和卢植、管宁都是同门师兄弟。他和管宁的关系特别好。老师曾经担任过太尉,也算是一方名士。在汉朝,名士的学生一般都备受推崇,就好像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学生诸葛亮,又或者是卢植的学生刘备和公孙瓒,这些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作为名士的学生,华歆的名声在当时也是声名远播。孙策曾经在南昌城见到华歆,当时就行了跪拜礼。孙策之所以对华歆这么尊敬,就是因为他的名望高啊。
华歆做小吏的时候议事论人秉持公正,始终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当豫章太守时处理政务清静而不烦扰百姓,官吏百姓很感激并拥戴他。当他被调如京时,亲朋好友赠金相送,而华歆在金银上做好标记,到离别之时一一将财务归还。黄初年间,皇帝让大臣举荐名士,华歆举荐了管宁。
孙策在江东悄然崛起,占据扬州后,兵锋直指豫章。华歆深知孙策用兵如神,为豫章百姓计,决定不做抵抗,整理衣冠欢迎孙策。孙策进城后,与华歆促膝谈心,敬若神明,于是“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当时,孙权手下有不少为躲避战乱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贤士,听说华歆“年德名望,远近所归”,都很不服气。见到孙策对他如此谦恭,才“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
打下江东以后,华歆久闻孙策善于用兵,于是非常正式的欢迎了孙策。而孙策也因为华歆,而且年纪比自己大,就对他礼貌相待。孙策死了以后,曹操给汉帝上书,希望他能把华歆请回来做官。
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后,请天子起用华歆。使节来到江东,孙权一百个不愿意,华歆却满口应承,并对孙权说如他能到曹操那里,将会竭尽全力使双方通好。曹操举兵南下,华歆审时度势,误以为一统天下时机已到,遂为曹操出谋划策,卖力效命。曹丕想废掉献帝自立,苦于找不到借口,华歆挺身而出,带领一帮文武官员,逼迫着献帝退位,然后拥立曹丕,是为魏文帝,他因此被封为司徒。
华歆的一生,也许达不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境界,但是他至少做做到了在不违背自己追求荣华富贵的原则而又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做事。虽然有时显得立场不够坚定,甚至会朝秦暮楚,但是,他那多种面孔下,藏着的肯定是一颗不够美好但却足够真实的心。
魏明帝太和五年十二月(公元232年1月),元老重臣太尉华歆已届75岁高龄。他一生,获赞誉无数却也备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