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为何选择与众泰合作成立与国内车企的第三家合资公司?
按目前的合资政策,一家外资整车企业最多只能找两家本土企业合资造整车,不过现在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这个政策被打破,所以福特才有机会找第三家。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满足中国政府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市场自发的行为。
根据政府要求:只要是年产量5万辆以上的车厂,都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制造新能源车:2018年至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占比需达到8%、10%、12%。2020年以后的比例,另行规定。
2019年中国还将强制实施配额政策,要求汽车制造商生产最少数量的新能源汽车。
众泰汽在小型电动汽车领拥有先发优势。众泰于2008年正式涉足新能源车的生产,是中国最早进入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品牌。2009年,众泰在上海车展亮相的众泰2008EV,成为中国第一款工信部认证获得销售许可的纯电动乘用车。截至今年,众泰汽车已销售2.25万辆电动汽车。
福特与众泰合资成只生产纯电动乘用车,妥妥的就是奔着满足政策来的。 这样盈余的配合积分,福特可以通过交易提供给其他合资企业。 福特看重是众泰的新能源生产资质,这个资质是稀缺资源,越来越难获得。
对于福特来说,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在中国的市场销量今年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它也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众泰而言,和福特合资对提升品牌很有帮助。
完毕,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新车新技术
大众江淮、福特众泰各有隐忧,第三合资公司为何命运多舛?
感谢对车语车闻的信赖,很荣幸解答题主的问题。
伴随着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巨量增长空间。跨国车企从观望转向行动。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7年到2018年间,就有华晨-雷诺、江淮-大众、福特-众泰等六家品牌先后成立合资公司。
这样的“新合资”看起来是一场新的发展浪潮。但对于这样的合作关系,对合资双方来讲,是缺乏合作基础的。其一没有技术上的互补;其二也缺乏市场上的优势。对于合资车企选择此类本土品牌进行合作,无非是受到当年双积分政策的影响而采取的折中办法。
本土企业想要技术,外国车企想要满足政策需求。但从目前的众多合资车企来看。真正推出实车的也仅有江淮大众一家,更多企业还都在采取观望的情绪,甚至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未来伴随着双积分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在这些传统合资车企完成新能源转型之后。势必会搁浅这些“鸡肋”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