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号58同城

Hi, 请登录

长城汽车服务流程稿件怎么写

  1. 六小龄童重拍《西游记》,据说要根据外国习惯来改变结构,你还喜欢吗?

六小龄童重拍《西游记》,据说要根据外国习惯来改变结构,你还喜欢吗?

若问中国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受喜爱的角色,当仁不让就是86版《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了。

2016丙申猴年央视春晚,呼吁六小龄童上春晚迅速刮成一股风暴。“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让一个全世界公认的影响几代人的孙悟空在十二年一轮回的猴年,站在举世瞩目的舞台上,亮个相,棍子一挥砸散所有妖魔邪怪,来得解气,来得痛快?”2015年底整个网络几乎被这样的声音占据了,当时门户网站里面不管什么新闻,下面评论最多的就是让猴哥上春晚。

甚至最近电影《二十二》,老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就有孙悟空装天戏弄小妖的情节,当电影进行到此处时,影院原本很凝重的氛围忽然变得有点不一样,像是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三十一年过去了,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的讨论度一直未曾下降,每隔几分钟就有新评论。

其中有一条评论令人眼眶一湿:

自媒体兴起后,各种《西游记》背后的故事也在网络上流传。

可见86版《西游记》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

但并不是只要与这一版西游有关的作品观众就一定会买账,

2010年六小龄童、马德华和迟重瑞主演的《吴承恩与西游记》播出,反响平平。

这样看可能不明显,对比看一看原版的热度以及口碑。

也许是《西游记》太经典了,对于其中的主演六小龄童来说,西游更像一个梦,这个梦境太过写意,以至于梦中人沉入其中不愿醒来。

《敢问路在何方》相关宣传稿件出来的时候,就提到六小龄童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把西游故事搬上荧幕。但是,跟外国的团队合作并且“根据外国习惯来调整结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不难预见,大银幕版的西游效果一定不如原汁原味的西游

中国的英文名字是“China”,首字母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瓷器流传到西方,备受追捧,正是因为它独具神韵的东方美。

西方团队做东方神话特效的例子不是没有,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是例子。不防来对比一下电影三生斥巨资做的特效和86版西游土到掉渣的特效:

三生里的龙宫

西游记隔着鱼缸拍摄的龙宫

三生三世里的天庭

西游记用背景布加干冰营造的天庭

由于年代久远,《西游记》的画质跟《三生三世》没有办法比,远景特效更是少得可怜,可是这并不能掩盖《西游记》独具东方韵味的悠远的意境。

反观《三生三世》的特效,精致绝伦,赏心悦目。可是这画风,很熟悉不是吗?好莱坞大片里并不少见:

这是好莱坞指环王里的特效

绚丽、张扬是这些特效的共同点。相对而言,东方人的作品更委婉与内敛。这种对比就像西方的油画与东方的水墨画的区别,油画重形似,重再现,水墨画通常有大片留白,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所以,为了将就另一个历史文化完全不同的群体而改掉自己特点,这种举动并不明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今天热播《人民的名义》,观众最不认同的,就是导演为了讨好年轻人,强行把他所理解的非常肤浅的年轻人特点加在郑胜利和她的女朋友身上。结果,年轻人最喜欢的却是一心守护GDP的达康书记,而郑胜利和他的女朋友更像为全剧收集差评的磁铁。同时,由于《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大明王朝1566》再度回归人们的视线,讨论度跟着水涨船高,豆瓣评分维持在9.6分,可见保持自己的特点是多么的重要。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长城》可以说最大程度地将就了观影人群:主演有西方的马特达蒙、有东方的景甜;年龄大一点的观众可以看刘德华,一堆当红明星和小鲜肉给中国年轻的观众;电影的主题是守卫中国特有的宏大建筑长城;攻长城的怪兽有着非常有东方历史的名字“饕餮”,长得却想西方的电影的某种变异生物;电影的导演是中国最知名的导演之一,而编剧和特效都来自好莱坞。

就这么一部汇集所有热卖元素的电影,扑了,亏钱,豆瓣二十多万人评分4.9。

可见,真正优秀的作品首先必须根据自身的特色找准定位,为了讨好而改变,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作品不够自信。对于将西游故事搬上大荧幕这件事,毕竟三十多年过去了,主演们早已盛年不再,他们还能不能灵活的把人物形象再现出来都是问题,又也许这才是他们将就西方观众的原因。

86版《西游记》是经典,是传奇,是几代人美好的回忆,有这部光辉熠熠的作品在前面引路,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独具特色的优秀的影视作品呈现给观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