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光茹的相关介绍

同城网 百科全书 2023-02-04 17:02:46 82 0

关于张光茹的相关介绍

老电影《南征北战》“高营长”与“张连长”最终结局迥异令人慨叹

作为“老三战”电影的名冠榜首,许多人对老电影《南征北战》都非常熟悉的,耳熟能详,尤其是正面一、二号人物高营长与张连长的印象尤为深刻。这两个人物分别是由冯喆与刘沛然扮演的。

当时的冯喆已是是上海的著名电影演员,而刘沛然当时是部队文工团借调来的,该片开始拍摄于1951年,当时的冯喆31岁,刘沛然是29岁,因为他嘴唇厚,有特点,被导演相中。

这二人在影片中搭戏,配合默契,成为电影中的经典搭档。1952年拍完这部电影后,俩人就分手了,各自命运也都发生了变化。冯喆回了上海,继续做他的演员工作。刘沛然呢,他的原单位文工团此时还在朝鲜,他想回去。偏巧,刚刚建厂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正在网罗招集人才,他们看好了刘沛然,想留下他到八一厂。刘沛然做不了主:“不行啊,我得听命令!”八一厂领导说:“这好办,你先留下,剩下的事我们来办!”这样刘沛然就由部队文工团正式调入了八一厂。

刘沛然调任八一厂后任编导,从此开始继续他的电影生涯。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勇手就是他亲自招收的。张勇手也是部队文工团的,参加过抗美援朝,中尉军衔。当张勇手接到命令远道乘火车来八一厂找到刘沛然应试时,刘沛然一看这位小伙英俊帅气,就说:“行啊!你回去吧,回去拿行李到这儿来报到!”就这样经过简单的“相面”,张勇手就轻而易举地调进入了八一厂。

张勇手原名张永寿,也是刘沛然给改的。刘沛然说张永寿这个名字太封建守旧,打在影片字幕上不好看,就叫张勇手吧!刘沛然独立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56年的《黑山阻击战》,因为他亲自参加了这次战役,熟悉情况,因此影片拍得真实、生动。

老电影《林海雪原》,就是1959年刘沛然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导演的。《林海雪原》的成功,标志着刘沛然的电影创作艺术的成熟。片中少剑波是由张勇手扮演的。

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改编筹拍同名小说故事片《林海雪原》列入拍摄生产日程,原计划是拍摄上、下两集。导演是老《南征北战》扮演张连长的刘沛然。影片的上集是《大战奶头山》,下集为《智取威虎山》。后经过研究,先拍摄下集。该片得到了军内上下的关注与支持。陈赓同志曾到剧组参观指导。

然而影片上映之后,还是有些观众表示不太满意,说看不懂。北京钢厂和宣武钢厂一部分干部和工人的意见是“感到乱,感到情节和人物交代得不清楚……杨子荣上了威虎山之后,影片同时穿插了好些说别的事的镜头,有些乱”。电影《林海雪原》把一部分观众搅糊涂了,是因为上集的线索和人物关系在下集提出,而上集又没有拍。没拍上集的原因,导演刘沛然的解释是预料拍了也超不过下集,索性不拍了。这或许只是原因之一。

刘沛然后来任八一厂的副厂长。2014年11月18日在京逝世,享年92岁。

相对于刘沛然的成长工作经历,冯喆后来虽拍了一些优秀影片,如《桃花扇》、《羊城暗哨》等,但他后来的日子可谓是一塌糊涂,历尽坎坷,非常不顺,特别是个人生活。

1949年5月7日,冯喆和张光茹结为伉俪。张光茹是著名的川剧演员,因冯喆曾与黄宗英同居过,俩人婚后便产生裂痕。后来又因发生了“街头追女”事件,致使张自主堕胎,不想要孩子,两度怀孕流产。俩人长期分居,婚姻名存实亡。冯喆已决意与其离婚,就剩与其办离婚手续了。

冯喆后来调到了后调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在其文革受批斗、劳动改造期间,他与当地一位追慕他的小学女教师过着隐秘的“地下夫妻”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这段感情有缘无分,非常短暂。

1969年6月2日,冯喆不幸辞世,年仅48岁。

《南征北战》的高营长:受尽猜疑无奈自杀,妻子至死不与他合葬

老电影《南征北战》中,高营长由上影厂演员冯喆扮演。他演出的角色令人耳目一新,不像从前电影中爽朗豪放的工农干部,这个“高营长”显得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既英武又有韬略,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这部电影起,冯喆开始了自己在银幕上的黄金时代,成为当时的一线男演员。

与此同时,他与自己的心上人、年青美丽的川剧演员张光茹结为连理,事业与爱情双丰收。可世事难料,婚后的冯喆,不改风流洒脱本性,加上他名气越来越大,引发了妻子过度的猜疑心,令这段本该美满的婚姻一波三折。

1969年,冯喆含冤自杀,张光茹没有再婚,独自一人生活多年。1993年,张光茹去世后,按她生前的遗嘱,她的骨灰一半葬于宜宾白塔山父母身旁,一半葬入成都磨盘山公墓,没有与丈夫冯喆合葬。

是什么样的猜疑和嫌隙,让这对才子佳人最终心灰意冷,至死不能互相原谅?

冯喆原名冯贻喆,他是广东佛山人,1920年出生于天津,自幼热爱文艺,曾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大提琴。

1941年5月,他前往美国圣约翰大学就读,1942年4月辍学回到上海,被顾也鲁推荐到上海“美艺剧团”当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出了四十余部话剧。

不久,他对一位小十岁的女演员张光茹一见钟情。

张光茹是四川宜宾人,原名张启珍,父亲是破落秀才,因家境贫寒,母亲将她送到重庆“三庆会”学戏,9岁时加入宜宾“凡尔登戏院”,以“鸣凤”的艺名在宜宾、泸州、内江等地登台演出。

张启珍相貌清秀甜美、学艺刻苦,很快成为川剧红伶,12岁那年,她被一个川军军官看中,欲出重金娶她为妾,张母贪图军官财势,答应了婚事,而张启珍宁死不从,在办订婚宴时逃跑,前往内江、资中一带唱戏。

几年后,她遇见一个阔少陈三公子,陈三公子天天为她捧场,令张启珍萌生出了情愫、以身相许,二人同居不久,风流成性的陈三公子便另有新欢,抛弃了张启珍,令她痛不欲生,张启珍挥刀斩断了自己左手食指,发誓再也不相信男人。

这段悲伤往事,为冯喆的婚姻埋下了危机。

张启珍辗转来到重庆后,又被重庆警察局长借势霸占,直到她加入应云卫的中华剧艺社,改学话剧,才摆脱了苦难的命运。

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张光茹,欲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光明。

1946年,张光茹跟着剧社来到上海演出,冯喆在观看中华剧艺社《棠棣之花》彩排时,被扮演歌女的张光茹深深吸引,开始热烈追求。

当时的冯喆已成明星,深受女性欢迎,但他眼中却只有张光茹一个人,还邀请张光茹加入了国泰影业公司,在自己主演的《忆江南》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对于冯喆的恋情,他父母并不看好,冯家是书香门第,不愿让“江湖戏子”出身的张光茹成为儿媳妇,而冯喆却不为所动。

经过一番苦追,张光茹被他的真情打动,1948年,冯喆前往香港拍片,张光茹主动南下找到冯喆,1949年5月7日,29岁的冯喆和19岁的张光茹,在香港六国饭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1950年,二人从香港回到大陆。

热爱舞台艺术的张光茹加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冯喆进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1952年,他主演了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以有勇有谋的解放军高营长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线男星。

冯喆五官并不突出,但外形俊朗、气质飘逸,既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有知识分子的儒雅,英武潇洒,从容敦厚,戏路多变。

无论是《铁道游击队》沉稳多谋的李政委,《羊城暗哨》中帅气多智的侦察员王练,《淮上人家》的朴实农民高黑子,还是《桃花扇》里风流倜傥的侯公子,他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炉火纯青。

但与事业上的步步高升相反,冯喆与张光茹的婚姻生活却十分失意,充满了猜忌、嫌隙和争执。

张光茹年纪轻轻已饱经风霜,心底对男人毫不信任,而冯喆又是名满天下的一线男星,长期在外拍片,在电影里与女演员也有大量对手戏,因此她对冯喆处处设防,冯喆和年轻女性说句话,她也会猜疑半天,二人婚后时常争吵。

冯喆为此感到痛苦,他对好友说:“光茹太多敏感,让我无法畅快地呼吸了。”

拍完《南征北战》后,冯喆随慰问团前往朝鲜前线,临行前,冯喆提出想生个孩子,却被张光茹一口拒绝,令他很是难过。

几个月后,冯喆从朝鲜归来,夫妻感情重归于好,张光茹怀上了身孕。

可没多久,冯喆在街头重逢了自己的前女友,与她谈笑甚欢,回到家中还把此事告诉了妻子,并当着妻子的面,拿出前女友的照片与妻子做对比,认为妻子的身材不如前女友。

本来就文化程度不高的张光茹,不能理解冯喆的所作所为,她怀疑冯喆对自己不忠,怀恨之下,她故意恢复了闲置多年的川剧台功,每天一早跑步练功、翻单杠、练筋斗,造成了流产,第二年,她再次怀孕后又发生流产,因输卵管阻塞造成水肿而切除输卵管,彻底失去了生育能力。

此后,张光茹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常控制不住自己大哭大闹。拍《淮上人家》时,冯喆感染了血吸虫病,入院摘除了脾脏和胰腺,身体越来越差,渴望得到妻子的体贴和安慰,而这一切对他已是奢望。

夫妻二人感情破裂、争执不休,为了 社会 影响,又无法断然离婚,一气之下,张光茹离开了上海,1957年,她调回四川成都、重回川剧舞台。

如果张光茹和冯喆从此一居上海、一居成都,天各一方,过着宁静的生活,或许后来的一切不会发生。但一件意外的小事,竟让冯喆被迫离沪,来到了张光茹身边。

张光茹离开上海后,孤身一人的冯喆一心投入电影拍摄,接连主演了《羊城暗哨》、《沙漠追匪记》等多部经典电影,名声越来越大。

1961年,冯喆在百货公司购物时看见一位美貌姑娘,不知出于什么动机,他一直跟着这位姑娘走到了派出所,这个美女警察的警惕性很高,当即扣住了他,并把这件事情通报给了冯喆的单位上海天马电影厂。

天马电影厂狠狠处理了冯喆,开除冯喆的党籍并降了两级工资,还以照顾夫妻两地分居为理由,将他列入援建峨影厂的名单。

冯喆背着处分去和妻子团聚,一到成都,他就前往剧场观看张光茹演出的川剧《铁笼山》,并去后场探望妻子,令已是成都川剧团当家花旦的张光茹又惊又喜,还在当天日记里写下:“喆来了,房子里又开始有人睡懒觉了……”但在听说冯喆的“尾随丑闻”后,张光茹立刻恢复了冷漠,把他赶出了家门。

1961年到1966年,夫妻二人虽然同在成都,却过着分居的生活。

冯喆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出演了人生中最后两部电影《金沙江畔》和《桃花扇》,不拍片的日子,从前滴酒不沾的他流连在峨影厂集体宿舍旁的大小酒馆里酗酒买醉,很快瘦得形销骨立、面目全非。

文革开始后,冯喆因为名声在外又是外地人,遭到严厉打击,被游街示众,痛苦的冯喆前往张光茹宿舍,哀求道:“光茹,我们两个还是和好嘛!”张光茹却不为所动,冯喆在门外蹲守了一个通宵才绝望地离开。

不久,张光茹被峨影厂造反派勒令交代丈夫的问题,不知道是出于外界压力还是想报复丈夫,张光茹将以前丈夫与同事私下谈论形势的谈话都揭发了出来,令冯喆被打成“黑线人物”和“特嫌分子”,发往农场劳动改造。

1969年6月2日,万念俱灰的冯喆,在大邑刘文彩庄园的劳改农场上吊自杀,年仅49岁,骨灰送回家乡,后安葬于广东烈士陵园。

随着时间推移,张光茹渐渐悔悟,明白了冯喆对自己的一片真情。上影厂著名演员铁牛告诉她,冯喆曾说,他结婚12年,唯一的宝贝就是自己的老婆,从没有爱过别人。

冯喆死后,张光茹没有再婚,1993年因病去世。

张光茹学生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她留有一本厚厚的《笔花诗集》缅怀亡夫,其中有一首《忠魂伴君》写道:“我悼亡君十八年,此心耿耿意绵绵。君虽逝去我恋君,梦里相逢话苦甜。”仍流露着对冯喆的无尽思念。

二人的婚姻无疑是一场悲剧,他们外表虽然登对,可受到高等教育、浪漫热情的冯喆与身世孤苦、心态狭隘的张光茹走入婚姻后,由于三观和经历不同,易为小事发生严重分歧,最终导致不能风雨同舟,不能携手抵挡命运的波折,给彼此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1978年,峨影厂举行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2005年,冯喆被文化部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星”,他清新俊朗的银幕形象,至今被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