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分兵进攻列宁格勒和基辅,为何意义不大?
1941年7月,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在18天的进攻中,德军取得了骄人战绩,并对尽快解决苏联问题充满了信心。按照原计划,中央集团军群在突破后,利用其两翼2个装甲军集群,分别进攻列宁格勒和基辅。
然而,作为决策者,德国元首对这两个地方十分感兴趣,将领们却一心想进攻莫斯科,因此在计划中,加上了“必要的时候,协同北方集团军群夹击列宁格勒,如果进展顺利,则不分兵立即突向莫斯科”。显然,他们玩了一个文字游戏。
那么,德国元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德国元首的“个人理想”,其在早年写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已经将苏联视为德国的“生存空间”,而这些在德军横扫西欧前,并不被容克集团的将领们看好。在他们看来,这位德国总理不是疯了就是异想天开。
但随着德军在西欧势如破竹,不仅战胜了昔日的凡尔赛战胜国,而且这位“疯子”的威望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日耳曼人将其视为拯救德国的伟人。当其决定进攻苏联时,德军内部已没有太多的反对声,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实现元首的理想。
德国元首之所以更看重进攻列宁格勒。一方面,该地是布尔什维克的圣地,作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攻下列宁格勒就意味着西方势力的重大胜利,不仅拉近与英、美两国的关系,提高德国地位,而且增加与两国的谈判资本,或者迫其投降。
另一方面,列宁格勒还是威胁德国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海军重要基地,一旦攻占,既掐断了英、美等国海上援助的通道,加速苏联的灭亡,又可以“以战养战”,缴获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全部装备及完善的造船工业体系,增强德国海军的实力。
同时,进攻基辅更多的还是该地区丰富的经济资源,以及通过这里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为维持长期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能量”。在德国元首看来,无论是列宁格勒的政治影响力,还是基辅的补给能力,其战略价值远超苏联首府莫斯科。
所以,在中央集团军群兵临斯摩棱斯克,剑指莫斯科时,他又想到了其“分兵计划”,提出从中路大军中分出2支强大的机动兵团,配合南、北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和基辅,并强调“关键不在于突击对手的首都,而在于打击其有生力量”。
但仅过2天,“分兵”的想法就被搁置了,这是为什么呢?
1941年7月,作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决策者,德国元首一度想从突入苏联腹地最远的中央集团军群中,“分兵”进攻列宁格勒和基辅,既达到其政治目的,又加速苏联的灭亡。然而,仅过2天,这个想法就被他搁置了,重要的原因有三:
首先,从地图上看要实现“分兵”的意图,就必须从斯摩棱斯克方向分别推进700多公里和1150公里,尽管是机动性高的装甲集团军群,但进行这么远距离的机动作战,德军宝贵的坦克有相当一部分将损耗在行军途中,多少有些不划算。
其次,本就对其“分兵”战术不感兴趣的德军将领们,认为直攻莫斯科更符合“闪击战”的战术原则。既可以在该地区大量歼灭苏军主力,为日后作战提供便利,也通过抓获苏联领导人或逼其迁都,严重打击苏军的士气,军事意义远大于其他。
更重要的一点,德国元首和他的将军们都坚信,无论是作战效果还是士气,势不可挡的德军已经稳操胜券,苏军主力已经基本被歼灭。眼看着各路大军胜利在望,与其冒险式地舍近求远、劳民伤财,不如按原定计划各自为战、稳扎稳打。
说白了,就是德军上下对胜利过去自信,对苏军的顽强和苏联的战争潜力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再有14天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眼下要做的仅仅是德军用几个星期进行“扫尾”就可以了。这也是德国元首不再分兵的根本原因。
经过短暂的休整,德军按照原计划在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再次发起了进攻。让其失望的是,一路败退的苏军越来越顽强。原来,在苏联统帅的“铁腕手段”下,开始实施焦土政策、启动战时体制、畏战者受到严惩等等,德军的攻势渐渐弱了下来。
其实,不管德军分兵与否,都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不仅“不宣而战”的优势已不再有,而且苏军坚守的决心和耐性高于其预判,更重要的是,苏联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远高于德国,随着战争的继续,这方面的优势愈发凸显,直至最后胜利。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德军对列宁格勒发动进攻的时间和经过是怎样的?
1941年6月22日拂晓,遥远的苏联西部天际,在经过了短暂的夏夜而逐渐变得暗淡无光的群星中,闪现出一种从未见过的“新星”。这是一些亮得非同寻常的星星,它们色彩纷呈,并且快速地向东飘来。与此同时,还伴随有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不一会儿,发动机的噪声骤然加大。终于,五颜六色的星光越过无形的空中国境线,1000多架机翼上涂有纳粹标志的飞机闪电般地闯入苏联领空,对苏联腹地的机场、军事指挥部和交通中心泻下瀑布般的弹雨。紧接着,7000多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同时对准早已瞄好的目标开火。一时之间,苏联西部边境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大地在颤抖,山河在震荡,战火在燃烧,腥风血雨席卷整个苏联大地……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
其中,莱布统率下的“北方”集团军群,6月22日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向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起进攻。战斗一打响,德军就轻而易举渡过涅曼河这一水上天堑,长驱直入向苏联腹地进发。
在辽阔的北方战线上,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第56摩托化军,在开战后的24小时内就深入苏联境内40多公里。6月25日,德军坦克部队推进到离陶格夫匹尔斯只有70公里的乌提那。6月26日,德军装甲集团的先头部队离维尔纽斯和列宁格勒之间的主要铁路中心陶格夫匹尔斯几乎不到8公里的路程了。至此为止,在短短的4天内,德军装甲部队就翻山越岭、攻城占地,向苏联腹地推进达300公里。
为了完好无损地一举拿下陶格夫匹尔斯市内的一座大型公路桥和一座铁路桥,便于后续部队能够迅速越过西德维纳河,德军“勃兰登堡-800”特种部队一部,驾驶着缴获来的4辆苏制军用汽车,身穿苏军军服,口操流利的俄语,混进陶格夫匹尔斯市内,出其不意地占领了这两座桥梁,使德军的机械化部队顺利渡过了宽阔的西德维纳河。陶格夫匹尔斯的失守,使得奥斯特罗夫—普斯科夫—卢加—列宁格勒一线因失去了天然屏障而完全暴露在德军面前。
7月1日,随着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首都里加的失守,列宁格勒的形势越发险恶了。7月4日,德军又突破奥斯特洛夫—普斯科夫防区内的斯大林防线。7月9日,防守普斯科夫的苏军在经过一场血战后不得不放弃该城,退往诺夫哥罗德。于是,希特勒法西斯的铁蹄终于在闯入俄罗斯大地之后踏上了列宁格勒州的地界。
就在“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全力推进的时候,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的两个芬兰集团军,为了配合德“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也于6月底分别在彼德罗扎沃茨克和维堡方向,对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企图从北、东两个方向与德军一起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