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 (陈建华中医院)

同城网 生活常识 2023-02-12 17:16:52 62 0

陈建华 (陈建华中医院)

江苏首富陈建华:一年狂赚6953亿,每天坐直升机上下班

文|浮渔说娱

编辑|浮渔说娱

2019年,陈建华名下产业总营收达到6953亿,反超刘强东,一跃成为江苏新首富。

然而谁能想到, 在30年前的时候,陈建华还是一个被迫辍学,在工地卖苦力维生的小小泥瓦匠 。

从普通的泥瓦匠,到如今的江苏首富,陈建华到底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呢?

而陈建华又是靠什么,能够年赚6953亿的呢?

1、

1971年,陈建华出生在江苏这片鱼米之乡上。

只是陈建华的家庭并没有感受到“鱼米之乡”的繁华,反而因为家里人口众多,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

在开始的时候,父母确实也指望陈建华“知识改变命运”,所以陈建华从小就被送到学校读书。

但事实证明,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说什么都是空话。

在陈建华13岁那年,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只能让他辍学进城打工 。

这个时候的陈建华年纪还小,干不了太重的体力活。

父母便恳求同村的人带着陈建华,学着做一个泥瓦匠 。

别看泥瓦匠到现在机会都快见不着了,但在当时也算是门响当当的好手艺。

且不说在工地里,泥瓦匠比普通卖力气的工人待遇更好。

就说村里, 一年到头总有几家要翻新房子的时候,这些泥瓦匠根本就不愁吃喝 。

可见,父母虽然让陈建华辍学回家,但是对于他的前途可从来没有放弃过。

都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宝贝疙瘩,若不是真的没有办法,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苦 。

陈建华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很快学成归来,凭借着一手砌砖的本事,在成立一家建筑队站稳脚跟。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正是江苏高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盖楼还是盖工厂,都需要大量专业的工人。

像陈建华这样掌握一门手艺的工人,就更是吃香,几乎都是活儿赶着活儿,根本不愁挣不到钱 。

眼看着陈建华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2、

泥瓦匠这活儿虽稍微轻松些,那也只是与普通人卖力气的工人相比,实际上都是体力活,又能够轻松到哪里。

尤其是在城里盖楼的时候,泥瓦匠需要在十几层楼高的地方添砖加瓦,辛苦自是不必多说,还非常的危险。

1989年的时候, 年仅18岁的陈建华,就是在一次高空作业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下来,小腿直接摔断,被迫回到家里养伤 。

在家躺着的陈建华一时间没有了经济来源,心中说不出的焦虑。

虽说工地方面肯定会报个工伤,赔偿一笔钱财,但这毕竟是个死数,迟早会坐吃山空的。

更何况,陈建华对于自己的腿伤什么时候能好,到底还能不能好,心中都是一个未知数。

陈建华可不想自己家的日子刚刚有些好转,年迈的老父老母就又得照顾自己 。

所以在家的这段时间,陈建华根本就坐不住,没事的时候就拄着拐杖到院子里瞎转悠,琢磨来钱的路子。

别说, 竟然还真的让陈建华琢磨出一些门道来 。

那时在一天下午的时候,陈建华正拄着拐在院子里溜达,结果正好看到母亲从院外回来,怀中还抱着一大堆的废线。

这废线就是纺织厂所裁剪下来的废弃线头,一般这些废线利用价值低,二次加工又太浪费时间,根本不划算。

所以大部分的纺织厂,就会将这些废线直接当做废品处理掉 。

但是这却不代表这些废线就真的没有利用价值。

在江苏,许多农户的女主人,都将这些废线收集起来,按照颜色重新归纳串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如同正常的线一样缝制衣服。

而且,却让陈建华渐渐起了心思。

江苏自古便能够被称为鱼米之乡,靠的可从来不单单是种地或捕鱼。

纺织业在江苏一直占据着极高的地位。

从古时候的男耕女织,到后来的江宁织造,再到如今的各种织布厂、纺织厂。

可以说, 自古以来江苏对于纺织行业就极为重视,即便不说当地人人都会织布,但至少每个村里都会出几个远近闻名的织女 。

陈建华打得便是这个主意。

当地纺织厂比较多,能够为陈建华提供足够多的废线。

而同村会纺织的人也不少,陈建华也不担心找不到人处理这些废线 。

说干就干,陈建华拿出自己的积蓄,一边联系纺织厂收购废线,一边联系同村好纺织的女工加工。

等出来第一批成品之后,陈建华又与伙伴一起推着小车到城里卖。

这算是陈建华“创业”的第一笔生意 。

这次“创业”成功的经历,不但给陈建华树立了信心,甚至还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送到他的身边。

这个人就是陈建华未来的妻子范红卫。

3、

范红卫比陈建华大四岁,两人同样是苏州吴江区人。

但是两人小时候却并不认识。

范红卫的家庭条件要比陈建华好上不少,至少家里能够供她一直读完大专毕业。

凭借着这个学历,范红卫在18岁那年成为纺织厂的一名会计 。

而这个时候的陈建华,还是个刚刚辍学一边打工一边学艺的泥瓦匠。

按照道理说, 陈建华与范红卫一个泥瓦匠、一个纺织厂会计,就算是说破天也没有机会相识才对 。

但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巧合。

随着陈建华创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渐渐已经不满足在附近小打小闹,开始寻思着扩张自己的生意规模。

好巧不巧,陈建华就来到范红卫工作的工厂,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在听完陈建华的规划之后,范红卫也认为这很有搞头,便主动帮助陈建华出谋划策 。

而陈建华虽然有想法、有能力,但毕竟早早就辍学出来打工,迫切需要范红卫这个高材生来帮自己铺路。

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合伙做生意。

两人在共同创业的过程中,也渐渐互生好感,很快便结为夫妻。

至此,陈建华就更加放心将财务方面的问题交给范红卫,自己则是一门心思扩大生产。

还别说,男外女内的合作方式,果然让生意规模扩大了好几倍。

然而说到底, 陈建华、范红卫所干的生意也不过是家庭作坊模式而已,即便扩张的速度再快,也终归有个限度 。

其一,是因为陈建华认识的人有限,越到后期能够招募到的女工就越少。

其二,是因为陈建华没有自己的场地,很多厂商根本不愿意与陈建华合作。

其实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只要自己开办个工厂,这两个问题都能轻松解决 。

但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最大的三个原因就是没人、没钱、没地。

没人这个好解决,只要工资给开到位,不怕没人来。

没钱这个问题虽然困难,但是妻子范红卫倒是帮陈建华出了一个主意。

此时的江苏大力鼓励民营企业,为此还开出不少的贷款扶持。

然而实际上,贷款的程序流程复杂,非专业人士一般很难申请下来。

但是这一切,却难不倒会计专业出身、拥有近十年工厂会计经验的范红卫 。

按照范红卫所说,如果他们决心开办一家纺织厂的话,范红卫就有信心贷回来大额商业贷款。

没人、没钱都不是问题,反而开工厂的地儿却成了老大难。

原因很简单,江苏自古以来便纺织业盛兴,到了如今几乎每个镇都有属于自己的纺织厂,外人根本插不进去。

即便有没有开办纺织厂的镇,那也确实证明不适合开办纺织厂。

不管是那个原因,反正都不会给陈建华批地办工厂 。

陈建华如果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纺织厂,那么就只能去收购那些已有的纺织厂,不过这价格就要昂贵许多。

但天无绝人之路,很快属于陈建华、范红卫的机会就来了。

1994年,这也是陈建华从事废线生意的第五年那头 。

这个时候南麻镇有一家纺织厂经营不下去,准备向外出售。

陈建华、范红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急匆匆跑到南麻镇商讨收购事宜,但结果却有些不尽人意。

南麻镇开出的价格倒也还算是合理,只需要300万就能够买下这家纺织厂以及相关设备。

但问题是,南麻镇将一些与纺织厂无关的产业捆绑兜售。

如果陈建华、范红卫要买下这家纺织厂,就得多花69万买下一些自己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

范红卫对此是坚决反对,但是陈建华却觉得不无不可。

陈建华认为像南麻镇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错过了再等下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

如果这些时间用来好好发展工厂,说不定早就将这些钱赚了回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范红卫虽然学识远远好于陈建华,但是思想上还是处于一个打工的心理,还是偏好于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

而已经经商五年的陈建华,虽然也会控制成本,但是却已经诞生了时间成本的概念,知道如何规避时间的浪费 。

这一点,还是陈建华从那些纺织厂里学到的。

那些纺织厂难道都不知道废线是可以二次加工的吗?当然知道,只不过没人愿意浪费这个时间。

假如每月生产的布需要花费100万成本,卖掉后进账160万,利润在60万。

而如果将这些废线回收二次加工,确实能够再提高10万的利润,但是需要额外花费一个月的时间。

但如果这个月用来生产新布的话,可是足足有60万的利润,为什么要浪费这个时间来赚这10万呢?

所以这也是那些工厂明明知道废线能够降低成本,但却依旧不会进行二次加工的原因。

显然,陈建华也是这个思路。

看上去是多花69万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

但是换一个思路,多花费69万就能够提前好几年拥有一个纺织厂 。

范红卫听到陈建华的解释之后,心里顿时好受许多。

也正是这个举措,让陈建华的人生提前步入快车道。

4、

1994年,已经完成工厂收购的陈建华、范红卫,正是成立吴江化纤织造厂,而这也正是日后“恒力化纤”的前身 。

为了稳住工厂里经验丰富的工人,陈建华定下了“每月15号发工资”的铁律,在全体员工面前立誓,即便是借钱也绝对不会拖欠工人一天工资。

正是因为这条“铁律”,让工厂的员工积极性空前的高涨。

在全厂员工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吴江化纤织造厂仅仅第一年就完成了1000万的产值,成功让工厂转亏为盈。

更是在第二年,创下了2700万的产值,为陈建华积攒了第一笔财富。

而陈建华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借着这笔钱立马重新投入到生产中。

短短几年间,陈建华的工厂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都是成倍的往上翻。

单单是1998年,陈建华就一次性从国外收购了306台最先进的喷水织机 。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却开始显现出来。

其实自从1997年起,这场金融危机就在东南亚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泰币更是一落千丈,经济险些崩盘。

但是这个时候,对于国内的影响还并不算太大,陈建华一直在江苏本地做生意,更是不会受到国际经济局势变化的影响。

但是到了1998年,随着香港、深圳、广东等地的外贸企业受到影响,连累着国内各个工厂订单滞留,许多工厂生产的货物却无法及时变现。

各个工厂的产业互相关联,都是一条线,当一端受到影响的时候,它的上下游工厂未免也会受到影响。

最终会导致整条线都无法运转起来。

许多老板是在无法忍受日益亏本的工厂,只能低价将手头的工厂出售。

而这,却让陈建华看到了机会。

陈建华说: “人总要穿衣服。”

陈建华既对市场信心,也对自己的产业有信心。

也正是源于这种信心, 陈建华一举拿下8500万,仅一年就将厂房扩张了2万平方米 。

事实证明,陈建华的决策是对的。

在这场危机中,陈建华手底下的工厂却从来没有停过工。

虽然堆积了不少的货物,但是在危机接触的第一时间,这些货物就能够第一时间变现。

单单是从1998年到2002年的四年间,陈建华的“恒力”产值就超过百亿 。

而陈建华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

2002年,投资32亿成立“恒力化纤”,光是第一期工程就超过80公顷的面积。

不仅如此,陈建华还积极扩展自己下游产业,扩展自己的销售渠道。

正是这个举动,奠定了陈建华在化纤行业的龙头地位。

在2008年的时候,“恒力”年产20万吨工业丝,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丝生产商。

在2009年,“恒力”年产60万吨化纤聚酯,成就了陈建华“世界化纤巨子”的名号 。

陈建华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恒力的价格波动,就是国际市场的行情。”

但显然, 光凭现在的“恒力”还是无法做大的,真正能够产生这么巨大的能量,其实是在2009年之后 。

其实陈建华早就在知道,只掌握下游产业的”恒力“就和无源之水一样,表面看上去声势浩大,但实际上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断送眼前一切。

如果想要持久,就需要掌握上游产业。

但在这件事情并不简单,众所周知化纤的上游产业是能源产业,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等重要资源。

任何人想要拿下来也并不简单。

陈建华从2012年起就开始谋划这件事情,到了2017年才成功拿下项目,直到2019才彻底完工 。

前前后后七年的时间,“恒力石化”至此总算名副其实。

虽然陈建华在“恒力石化”上的投入非常大,但是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2019年,“恒力”全年总营收6953亿 。

陈建华更是凭此反超刘强东,成为江苏新首富。

但是陈建华因为“摊子”铺得太大,陈建华光是奔走在几家分公司之间都是个问题。

不说别的,光是“恒力集团”、“恒力化纤”、“恒力石化”三大版块,距离就相隔十万八千里,每次开会的时候,陈建华光是赶路就得半天。

到后来, 陈建华干脆直接专门配了一家私人飞机,每天坐飞机上下班 。

如此不仅节省时间,还能够避免高峰期堵车的尴尬。

论出生,陈建华在一众富豪中并不算好,曾经一度因为吃不饱,被迫辍学打工。

而能够从一位普普通通的泥瓦匠,到如今的江苏首富,其中除了陈建华自己的努力与运气之外,更加离不开他与妻子的相辅相成。

没有妻子范红卫的专业知识的帮助,陈建华根本就无法拿下第一笔贷款。

没有范红卫坐镇后方稳定局势,陈建华也无法大刀阔斧的扩张产业。

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陈建华的信任,范红卫才会有一展拳脚的机会。

而且几个关键决策上,也都是陈建华力排众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建华与范红卫是真正意义上的相辅相成。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如今,“恒力集团”依旧是陈建华与范红卫一正一副,共同主持大局。

也是各大排行榜,都会将陈建华与范红卫两人绑定在一起排名的原因。

或许,“琴瑟和鸣”才是陈建华与范红卫,能够取得如今成就的真正原因。

陈建华:公司超越华为,以1790亿身家,取代刘强东成为江苏首富

提起刘强东,就不得不提起他身上的2个标签:娶了奶茶妹妹的男人+江苏省的骄傲。

2009年,在社交软件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奶茶妹妹凭借一张“平平无奇”的照片火遍全网,成为无数单身男生心目中完美的初恋女神。

6年后,当得知奶茶妹妹嫁给了一个大她20岁的男人以后,网友哀嚎一片,纷纷感概美貌最终选择了资本,后来的事儿,似乎也部分证明了大众所想并不是毫无缘由。

但不管怎么说,刘强东的身份是企业家,单就他选择把京东的电商产业园建在老家宿迁这一件事,他就是一位值得人尊敬的企业家。

因为他拥有了“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加上他不错的经营能力,让他在江苏乃至全国拥有很好的口碑。

2018年,刘强东凭借1350亿人民币的身家成为江苏省首富。可短短不过几年,就有另外一家民营企业横空出世,硬生生把京东从“江苏一哥”的位置给挤下来了。

它就是恒力集团,扛把子(董事长)叫陈建华,江苏苏州人。

2022年胡润富豪榜公布的名单显示,陈建华以1790亿人民币的身家成为中国富豪榜的第11位,而刘强东则为第26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陈建华的创业史。

陈建华,标准的70后,穷人。

18岁以前的主要工作是搬砖,此处搬砖不是形容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搬砖。

刚满13岁,陈建华就因为家境贫寒,被迫辍学了。这个年龄,大多数人还在拿着父母的钱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摇头晃脑地听课、背书,而陈建华已经开始去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了。

之所以选择工地,主要的原因是门槛低,无任何学历要求,有力气就行。

陈建华能吃苦,从小的贫苦生活让他早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知道,现在的自己除了一身的力气,什么都没有,所以干活不能偷懒,不然就没有饭吃。

因此,他在工地上属于赚钱不要命的那种类型。

这让那些需要赚钱养家的中年同事非常不解,也异常心疼:“孩子,干活不能太拼了,你还小,不要伤着身体了。”

面对陌生人的关心,陈建华觉得很温暖,但他心中有自己的目标:他不可能在工地做一辈子,所以赚到一笔钱以后,他就会找别的出路。

之后的几年,陈建华一如既往地拼命,直到他赚到了一笔他觉得能当作启动资金的钱。

恰在此时,工作中的一次失误让他从高处的脚手架摔落下来,去医院检查以后,医生给出建议:痊愈后不要再从事重体力的工作了。

陈建华就借着这个机会辞职了。

在家养病的陈建华也没有闲着,天天琢磨着做点什么小生意才能赚钱?

开饭馆?不会炒菜;买衣服?嘴皮子不够利索;开超市,不会选址,回报周期还长......

一连否决了十多个想法以后,陈建华有点迷茫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我到底能做点什么?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角落里废弃的蚕丝,再联想起之前看到的新闻消息:改革开放后,江苏省准备大力发展纺织业。

蚕丝,是纺织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但由于农村消息闭塞,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数人家里的蚕丝基本拿着当垃圾了。

想到这儿,陈建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计划便在脑子里诞生了。

伤还没有完全养好,陈建华便在村子里转开了。他先找到村民,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村民的蚕丝(因为村民没有意识到蚕丝的重要性,放在家里还占地方),而且还跟别人商量,能不能等处理完货物以后再付款。

等蚕丝积累了足够多的时候,他又找到了一家纺织厂,以稍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了全部蚕丝,他的底气是:可以稳定给工厂供货。

至此,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成功建立,陈建华作为中间商,一方面帮村民解决了蚕丝积压的问题,另一方面帮工厂解决了原材料供货的问题。

几乎可以说是零风险,高利润。

短短不过几年时间,陈建华就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结识了一个纺织厂的会计——范红卫,一个跟他一样很有眼光的职业女性,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将会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贤内助。

靠着倒卖蚕丝获得了一定的财富以后,陈建华准备继续扩大这种商业模式,但妻子范红卫不同意,理由很充分:

“我们现在做的是中间商模式,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容易被人给取缔掉。如果村民不愿意卖给我们了,或者如果工厂有了新的供货商,那怎么样?”

听完妻子的分析,陈建华沉默了很久,一连抽了几根烟以后得出一个结论: 想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得做实业。

之后的一段时间,陈建华就把重心放在了找厂房上面。

没过多久,他就打听到了老家有一家国营织造厂因为经营不善即将破产,正在低价向外出售厂房和机器,没有太多犹豫,陈建华便和妻子一起贷款盘下了厂房。

这一年,陈建华只有23岁,刚刚大学毕业的年龄。

原工厂里面的人,一听说即将上任的新厂长是个毛头小子,瞬间走了一大半,剩下的一小部分人也都是抱着看他笑话的心态留下来的。毕竟上一任厂长都没救活这个厂子,他一个小年轻何德何能?

不得不说,陈建华虽然学历不高,但在管理上面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他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的新的工资、奖励制度,即按件计费,多劳多得。这套制度打破了以前吃大锅饭,“一个人干活,一群人围观”的旧有模式,利用高工资的激励刺激工人的积极性。

不到半年时间,工厂就焕发生机,起死回生了。1995年年底,工厂收入突破了1000万大关,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制度搞定以后,陈建华又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机器,在技术上面甩开了同行一大截。所以,即使在199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市场极度低迷的情况下,陈建华的工厂营收也远远超过同行数倍。

之后,陈建华和妻子又把眼光放到了化纤、石化、酒店、房地产等行业。到2003年,恒力集团正式成立的时候,陈建华的商业帝国已然成为江苏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民营企业了。

2020年,恒力集团年营业额达到了6953亿人民币,成为超越京东的江苏省第一民营企业。而去年,恒力年营业额突破7000亿人民币,陈建华成为了“江苏一哥”,恒力也超越了京东华为,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民营企业。

陈建华没有前辈领路,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现在所获得的一切主要是靠2点,一是足够努力,二是抓住了时代机遇。

没有碰到机遇之前,他跟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但时势造英雄,他成为了时代的“天选之子”,获得了让人高山仰止的成就。

在此,擅改狄更斯的一句名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毫无出路的时代。

当机遇不来时,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足够努力,然后耐心等待,直到机遇降临,便有可能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如果没有等到机遇,那么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啊!

文:木